质量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聚焦 > 交流园地 > 正文

以先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促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解析

发布日期:2023-12-19 作者: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李志义 朱泓

新一轮审核评估即将拉开帷幕。[1]这轮评估在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教育现代化、实现强国战略和由“大”向“强”转变历史背景下进行。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挑战,发挥评估的诊断、激励、导向作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时代赋予新一轮审核评估的重要使命。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三大理念促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新一轮审核评估的重要特点。[2]

一、 坚持学生中心理念,促质量主体功能改革

学生中心是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个中心,把学生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形成有赖于多元主体,其最主要的是学校、老师和学生这三个主体,质量主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学校抓什么、怎么抓、抓得怎么样,老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改革质量主体功能,就是要遵循学生中心理念,全面推进学校“抓”、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改革。

1.改革体制机制,强化学校质量主体功能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审核“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引号内为第一/二类审核评估二级指标原文,下同);促进学校各级党组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点审核“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情况”;促进学校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个服务”即“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党委会、常委会要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审核学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促进学校各级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重点审核学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程建设情况,按要求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情况”;促进学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指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培育、选拔、使用等各环节各方面做好做实。切实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印发〈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通知》精神,全面推进、集中讲授,面向全体大学生,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促进高校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作为必修课,面向教育学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和全体师范生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必修教材,深入讲解、系统掌握。重点审核学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举措与实施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促进高校根据专业教育的特点,科学合理确定思政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的示范课以及具有显著育人效果的精品专业课,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密切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重点审核“学校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促进学校建立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的机制及相关规定,该机制运行有效,该规定执行严格。

三是坚持“以本为本”,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重点审核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情况,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一流本科教育的举措与实施成效”;促进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动“四个回归”,夯实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以及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学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出台有效实施措施,做到“八个首先”即“领导注意力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在本科确立”。[4]重点审核学校“在教师引进、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制度设计中突出本科教育的具体举措与实施成效”;促进学校强化教师引进、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突出本科教学的制度设计。教师引进中,以本科教学需要为第一需要,注重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考核;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实施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中,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等对待,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予以倾斜,确保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改革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审核“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促进学校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品德修养的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学生理想信念坚定,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5]重点审核学校“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情况”;促进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为国家发展,为追求真理而勤奋学习、奋发图强。深入学习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审核“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面和创新能力/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中实际问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校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成效显著。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基础理论扎实,知识全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审核学校“开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促进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重点审核学校“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人效果”;促进学校积极支持各种类型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重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激励;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加志愿服务,有效增强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重点审核“学校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工作(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配备及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建设情况”;促进学校建立完善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配备专门教师,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开展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健康心理咨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确保不因贫困而辍学等,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配备及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建设满足要求。

2.改革教学模式,强化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主体功能

质量主体与教学主体含义不同,就质量而言,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主体;就教学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的基本问题是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方法)和教得怎么样(评价),以及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如果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教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教、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教得怎么样,这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如果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学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学、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学得怎么样,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一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重点审核学校“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促进学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动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促进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推进教学内容及考试评价方法改革。

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审核学校“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情况”;促进学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5]改革传统教与学形态,因课制宜实施多元化课堂教学,推广小班化、探究式、混合式教学,提倡采用翻转课堂,实施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新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网络资源和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等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学习革命,“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二、 坚持产出导向理念,促质量要素配置改革

产出导向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所取得的学习成果。需要解决好五个问题: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保障学生能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五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五个度”,即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和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五个度又取决于过程性要素和资源性要素等质量要素的配置。要大力推进质量要素配置改革与建设,使其能有效促进“五个度”的提升,成功解决上述五个问题,全面达成学生的学习成果目标。

1.改革过程性要素配置,以卓越教育教学过程产出卓越质量

一是响应时代要求,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审核学校“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等举措及实施成效,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促进学校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培养卓越人才。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通过提升教师能力、改革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学习、严格制度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重点学校“优秀教材建设举措及成效”;促进学校制定教材建设规划,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编写和选用优秀教材。

二是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重点审核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促进学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突破口,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多部门协作,建立有效运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加大各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力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之间搭建对接平台。重点审核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于专业教育的举措与成效”;促进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让“学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5],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2.改革资源性要素配置,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支撑卓越教育教学过程

一是建设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肯投入的师资队伍,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重点审核学校“保障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情况”;促进学校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重点审核“教师在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的情况”;促进广大教师具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标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重点审核“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能力/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促进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很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将科研融入教学,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科研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应具有产学研用能力,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点审核学校“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促进学校因校制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训,“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5]重点审核“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促进学校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必须自觉履行教师育人的基本职责,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建立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制度,特别是引导教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并认真落实。重点审核“教师特别是教授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及成效”;促进学校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教师教学奖励制度,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二是建设丰富多彩的现代化高水平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水平。重点审核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及其共享情况/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及共享情况”;促进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成一批优秀课程资源,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辅助教学资源。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开放共享,促进慕课等优质资源平台发展,鼓励教师多模式应用,鼓励学生多形式学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形成支持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5];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力度,推动把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重点审核学校“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的高水平教材建设举措与成效/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教材建设情况”;促进学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材研究和高水平教材建设。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学校要鼓励支持专业领域造诣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编写高水平教材,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要组织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实际,结合产业发展需要编写教材,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审核学校“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和条件建设及使用效果”;促进学校积极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借助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建设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建设,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开放式学习和泛在学习。重点审核学校“学科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促进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要着力促进学科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验项目;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着力将产业技术发展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实验项目。

三、 坚持持续改进理念,促质量保障方式改革

持续改进机制是质量保障“评价—反馈—改进”得以闭环运行的前提。就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趋势而言,从科层机制走向文化机制是其必然。外部质量保障的重点是,如何发挥“文化”保障“质量”作用,提升高校自我质量保障能力。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体系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尽管许多高校都已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自我评估等机制,但总体看,持续改进理念与持续改进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质量保障工作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和制度层面。要大力推进质量保障方式改革,形成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价值观与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

一是树立先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为质量保障工作提供有效指导。重点审核学校的“质量保障理念及其先进性”;促进学校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的质量保障理念,将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质量保障能力的根本观念和执着追求。重点审核学校“质量保障理念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与运行以及质量文化形成中的作用”;促进学校以先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为指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体现学校是质量保障的主体,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不断“激发学校追求卓越,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5]

二是完善质量标准,发挥标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审核学校“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符合国家、社会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一流质量标准建设情况”;促进学校用标准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要把“国标”用起来、落下去。依据国家标准建立学校质量标准,学校质量标准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质量标准满足社会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需求。重点审核学校“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落实情况”;促进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的质量标准,把质量标准作为质量监控、质量评价的依据,确保严格执行。

三是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增强质量保障效果。重点审核学校“质量监控部门及其职责,质量监控队伍的数量、结构和人员素质情况”;促进学校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设置能独立行使监控职责的质量监控部门,明确职责任务,建立一支高水平、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质量监控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重点审核学校“自我评价机制、评价结果反馈机制、质量改进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情况”;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自我评价制度,健全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针对评价反映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反馈,制定纠正与改进方案和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对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学校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并持续运行,质量改进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营造浓郁的质量文化,提升质量保障水平。重点审核学校“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促进学校将思想、制度、行为、物态等不同层次质量文化统一起来,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育人文化,把质量意识内化为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学校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重点审核学校“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的情况”;促进学校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把人才培养质量看作学校的生命线,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逐步深入内心,内化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突出了学生中心、产生导向和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三大的理念”。要正确把握指标体系内涵,大力推进以质量主体功能、质量要素配置和质量保障方式改革为重点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从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

友情链接: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邮编:710123    联系电话:85628053    联系邮箱:zljdc@xijing.edu.cn